發布時間:2015年11月25日
2015年10月27日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盡管持續低迷的全球經濟給黃金行業帶來的影響超出了預期,但記者在201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礦業高層發展論壇上了解到的最新信息是,我國黃金產業的表現在這股經濟寒流中并沒有“弱爆”。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黃金協會會長宋鑫在10月22日的演講中表示,近年來,面對全球經濟放緩、金價低迷、資源環境約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形勢,我國黃金產業仍然取得了勘探、開采、選冶、交易、設計、加工、消費、投資全產業鏈的跨越式發展。
“2014年我國黃金產量達451.80噸,已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全年黃金消費量達886.09噸,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宋鑫稱,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查明黃金資源儲量達9816.03噸,位居世界第二。
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多項難選冶提金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地質勘查、深部開采、黃金提純、首飾加工等技術領域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我國黃金市場功能不斷完善,交易品種日益多樣化,交易規模日益擴大,參與者日益增加,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宋鑫自豪地說,中國在世界黃金版圖上已經從追隨者成長為領軍者,中國黃金行業具備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基礎和條件。不過,對中國黃金行業的未來發展,他也表達了自己的思慮,并就當下中國黃金行業及黃金企業如何適應新常態、把握新機遇、推動新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認清黃金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才能更好地制定應對措施,推動科學發展。”宋鑫稱,當前黃金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仍嚴峻復雜。
一是世界經濟環境仍然比較復雜。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期,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同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主要經濟體走勢和政策取向繼續分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突出;地緣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動蕩此起彼伏,世界經濟環境仍然比較復雜,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
二是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但同時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任務仍然艱巨。從前三個季度看,經濟增長與預期目標相符,主要經濟指標有所回升,結構調整繼續推進,農業形勢持續向好,發展活力有所增強。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三是黃金行業穩增長任務十分艱巨。伴隨美元走強,未來幾年金價低位運行將成為 “新常態”。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同比下降4.23%,銅產品價格同比下降15.31%,一些新建成投產的項目面臨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的雙重擠壓,黃金行業資金壓力、成本壓力、效益壓力不斷加大,主要黃金企業不同程度地呈現出現金流趨緊、負債率上升的發展趨勢。
“在看到困難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敏銳地捕捉黃金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機遇。”宋鑫稱,特別是針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戰略和政策,使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和特點。
一是“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給黃金行業發展搭建了重要舞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沿線國家黃金礦產資源豐富、消費需求旺盛、投資交易活躍,黃金資源儲量總和約為21000噸,占全球總儲量的41.5%;2014年,沿線國家黃金產量總和為1116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5.6%;全球20大黃金礦山中有6座位于該區域。2014年,沿線國家首飾消費達2025噸,占全球的82.4%;實物黃金投資需求為778噸,占全球的77%。
我國具有黃金勘探開采選冶技術和人才優勢,與沿線國家互補性較強,同時黃金資源開發對基礎設施要求不高,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初期,電力、交通未正式開通的情況下,依靠柴油發電、自修礦區道路,便能實現基建和生產,具有先導性和示范效應。“一帶一路”的實施,必將為我國黃金產業帶來新的歷史性機遇。
二是國家一系列轉方式、調結構的舉措為黃金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空間。當前我國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潛力大、韌性足,回旋余地大。國家實施的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城鎮化,推動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等穩增長、調結構的有力措施,必將釋放巨大改革紅利。特別是互聯網+、智能制造等為黃金行業突破傳統技術工藝、創新營銷模式和推動行業轉型升級,開創了新的發展空間。
三是國家對黃金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為黃金行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國務院持續實施簡政放權,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加快黃金采選項目審批速度,簡化相關手續,為黃金礦山企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方便。《黃金及黃金制品進出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明確和放寬了申請黃金及黃金制品進出口的資格限制,這些都給黃金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有利條件。
七大舉措共克時艱
“黃金是兼具商品和貨幣雙重屬性的特殊產品。黃金既是物質財富,也是財富儲藏手段,是最忠實的資產和現代信用貨幣的物質基礎。”宋鑫說,在特殊狀態下,黃金更是解救危難、保障安全的戰略資源。
“新時期賦予黃金更加重要的使命,承擔為人民幣國際化‘增信’的重任。”宋鑫透露,近期我國連續四次對外公布國家黃金儲備最新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黃金儲備量達到1708.5噸,與2009年4月底公布的1054.1噸相比,增加了654.4噸。
“這是國家為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信用基礎,所進行的戰略布局和重大舉措,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于黃金儲備的高度重視。”宋鑫說,新形勢下,我們應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宏觀環境變化,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推動中國黃金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要發揮黃金產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先行優勢,加強聯合,加快行業“走出去”步伐。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將黃金作為先導性行業,優先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進行黃金勘探、開采、加工、消費,以及黃金投資、交易方面的深入合作,對于促進我國黃金產業健康發展,增強國家黃金控制力,筑牢國家金融安全的防波堤具有重要意義。黃金企業特別是大集團要團結協作,應主動出擊,總結汲取以往“走出去”的經驗教訓,取長補短、整合資源、聯合作戰、抱團出海。要加大與沿線黃金資源豐富國家的合作力度,聯合勘探、開發境外黃金資源,構建全球配置、開發利用黃金資源的新格局,把黃金行業發展的空間從境內擴大到境外,把國家黃金控制力從國內擴展到全球。
二要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進一步拓展產業空間。要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通過黃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對行業內遇到的共性問題,如資源勘查新技術應用,深部勘查技術與裝備,超深部礦體開采中的降溫、巖爆和通風,低品位難選冶資源利用、含氰尾渣充填、尾渣中有價元素的綜合回收、安全高效的礦業開發裝備等領域加大研發力度,為黃金企業向多金屬、多元化經營轉型,向黃金精深加工和首飾加工等領域延伸提供技術支持。
三要進一步加大優質資源儲備力度,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資源是礦業企業的生命線,是礦業企業發展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障。金價低位盤整勢態,黃金資源和礦山估值出現降低,給行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給資源和產能的低成本整合擴張帶來機會,有可能引發黃金礦業新一輪整合、并購風潮。同時,還要立足自身,加強老礦山深部、外圍探礦增儲和新區找礦,以獲取低成本的黃金資源,增加后備資源,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四要著力加強安全環保工作,提高履行社會責任能力。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綠色經濟是直接關系黃金企業自身前途與命運的戰略性問題。在未來的發展中,黃金行業必須嚴格執行新安全環保法,進一步做好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工作,實現黃金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的重要指示,始終把職工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著力加強安全環保“三基”工作,加大重大隱患治理力度,完善專項整治、教育培訓、環境環保、職業健康、應急救援、責任追究、安全文化等管理體系,構建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五要將優化“五率”、降低“五費”、降本增效工作向縱深推進,提升礦山企業核心競爭力。面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市場挑戰,黃金行業要練內功、強管理、增效益,要站在提升企業成本管控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高度,緊緊抓住生產工藝的關鍵節點,深入挖掘降本增效指標的提升空間,建立完善優化“五率”、降低“五費”的制度及技術規范。把精細化管理的理念貫徹到地、采、選、冶、營銷的各個工藝環節,環環相扣,不斷提升全產業鏈的成本控制力和企業生命周期的成本競爭力。牢固樹立“建設不完、優化不止”的項目投資理念,按照“設計上的節省是最大的降本增效”、“設計上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的工作思路,用顛覆性的思路和革命性的措施抓好對可研、設計、建設、探礦、技改等重大投資的優化,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和效益,贏在起跑線上。
六要加強人才培養,為行業發展提供關鍵支撐。企業競爭力,不僅僅取決于資金、資源等客觀條件,更主要的取決于人的因素。因此,培訓工作和礦山地質勘探具有同樣的重要性,都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必修課。黃金行業應以提高職工素質、技能為核心,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業務能力、崗位技能培訓,提升業務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降成本、提效益、增強競爭力。還要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以適應行業“走出去”發展的需要。
七要促進黃金珠寶業與高新技術的融合,加快轉型升級。要抓住“智能制造”、“互聯網+”國家戰略機遇,積極探索實踐黃金電子商務,在產品、營銷、服務模式上創新,與時俱進,開拓黃金產業新的領地。要聯合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有實力、有成果、有創新精神的業外企業,形成聯合研發、成果共享的科技研發工作機制,加大技術研發和集成的力度,實現黃金珠寶的智能制造,推動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提升我國黃金珠寶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