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年01月19日
中國黃金網 | 2016-01-13 15:06
我國黃金市場與國際市場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完善多層次的黃金市場體系,如何豐富黃金市場主體并提高流動性,如何促進黃金市場對外開放,提高國際化程度,如何規劃和發展“互聯網+黃金”業務?
一個個深刻而又影響深遠的問題,在中國人民銀行黃金市場調研會上擲地有聲地拋出來,引起了行業思想與智慧的深度碰撞。這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市場監管者對我國黃金市場改革與發展的重新思考和審視。
2015年11月中旬,中國人民銀行黃金市場調研組赴山東和河南省,就我國黃金市場發展的課題展開實地調研,以更好地促進我國黃金市場健康發展。這是站在黃金市場新起點的一次展望。當前,我國黃金市場的市場化、國際化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交易機制、產品完善程度、投資者結構、市場開放程度都與“十一五”末的黃金市場不可同日而語。
回首過去的5年,不論是現貨黃金交易量,還是黃金期貨交易量,每年以兩位數的百分比速度增長,這都是我國黃金市場大發展最有力的數據支撐。眾多改革、創新舉措累積的效應,才迎來黃金交易量的重大突破。展望“十三五”,開啟黃金市場發展“金鑰匙”,終歸是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的創新與突破。
當前,我國黃金市場在交易品種、時間、規模和服務上與國際市場相比還存在差距,面臨著交易費用居高不下、交割結算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黃金衍生品投資工具缺少、黃金進出口權有待進一步放開、黃金回購渠道緊缺和非標金流通等問題。我國應該如何完善多層次的黃金市場體系,豐富黃金市場主體并提高流動性,提高黃金市場對黃金產業實體經濟的服務水平,是黃金市場發力的焦點。
創新轉化內增動力
“十二五”期間,即便面臨金價進入下行區間,世界黃金市場整體表現平淡,普遍負增長,我國黃金市場仍能迎來了一個個豐收年。
事實告訴我們,進入“十二五”,我國黃金市場的發展從循序漸進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旺盛的黃金需求和巨大潛力的帶動下,我國黃金市場的產品加快創新、服務水平持續提升,諸多制約市場發展的桎梏不斷被打破,國際化平臺和機制陸續上線,激發了市場的活力,逐漸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5年間,上海黃金交易所不斷創新推出新產品,如上市Mini黃金延期交收合約等;完善交易機制,降低市場參與門檻,如調整Au99.99黃金實盤合約的交易單位和其他交易規則等;降低了相關費率,比如對T+N合約手續費進行50%的優惠等;改革延期合約日期等。此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黃金國際板推出,為我國黃金市場了引入離岸機構和離岸人民幣;“黃金滬港通”的啟動等等,吸引了更多投資者進入黃金市場,增強了流動性,提高服務水平,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恰恰也是近年來上海期貨交易所一直努力的方向。
為了提高服務黃金產業實體經濟能力,上海黃金交易所通過創新推出黃金期貨的連續交易,修訂黃金期貨合約與規則,實施了套利交易制度,還采取單向大邊收取保證金,減低交易成本,優化了結算制度,取得了顯著成果。同時,設立34個黃金期貨交割存放點,有12家國內大型黃金企業、有色企業的注冊品牌,憑借我國期貨市場多年發展的優勢為黃金期貨合約創造了豐富的流動性,也為黃金企業開展套保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副總經理沈剛看來,目前,中國黃金市場已基本形成了以上海黃金交易所場內黃金現貨市場為核心,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以及商業銀行場外黃金市場共同發展的多層次市場格局,各有側重,實行差異化定位,互相交叉、互為補充,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市場服務,較好滿足了不同類型投資者的多樣化市場需求,黃金市場在中國金融市場和全球黃金市場的影響力逐步提高。
得益于創新和發展,我國黃金市場達到了“十一五”的規劃目標。早在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和證監會聯合出臺的《關于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的黃金市場的發展定位是,黃金市場發展要服務于我國黃金產業發展大局,立足于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力,切實加大創新力度,促進形成多層次的市場體系,要求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商業銀行要切實做好黃金市場相關工作,如加強黃金市場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黃金市場制度和相關政策、防范黃金市場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
突破方能質變
站在我國黃金市場的新起點上,未來黃金市場走向何方?在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5)》中予以展望。“進一步發展外匯和黃金等市場,逐步建設開放高效的多層次黃金市場體系,完善制度規則,加快產品創新,豐富參與主體,優化基礎設施,穩步推進對外開放。”
進一步建設開放高效的多層次黃金市場,昭示著我國黃金市場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新的發展要求。“十二五”以來,我國黃金市場發展迅速,黃金產量、現貨交易量、消費量、進口量陸續實現全球第一,黃金期貨交易量位于世界世界第二,實現“量”的重大突破。而今,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黃金市場發展應該從量變轉化質變,追求發展質量,提升我國在全球黃金市場的話語權。
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黃金市場在交易品種、時間、規模和服務上還存在差距,主要交易平臺交易費用過高和交割結算滯后、黃金衍生品投資工具缺少、黃金進出口權進一步放開、開發綜合類會員個人經紀業務、黃金回購和非標金流通等等問題。
中國銀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李玲表示,目前,我國黃金市場缺乏全球黃金定價的影響力,黃金市場的參與主體范圍、投資品種有待擴大。同時,有關的黃金法規難以滿足市場發展需求,黃金市場存在多頭監管現象,導致地下炒金等亂象難以遏制。
據了解,我國黃金市場開放較晚,《證券投資基金法》、《保險法》等金融市場法律法規出臺時,并未有充分考慮黃金市場的發展情況。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我國的基金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已經打通制度性障礙,可以暢通無阻地參與黃金市場。但是由于分業監管、協調機制有待理順,許多黃金衍生品、黃金投資基金等仍受到不小的障礙。
“十三五”時期,黃金市場中更多的創新機制和產品即將推出。不論是金交所適時推出上海金人民幣定價機制,形成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定價體系,為黃金產業和市場提供黃金人民幣基準價;還是上海期貨交易所盡早推出黃金期貨期權產品,做精做細貴金屬期貨品種,為豐富投資者交易策略提供工具,都需要監管和政策上支持與突破。
而在黃金市場調研中,央行透露了未來支持黃金市場發展的“招數”,指出要加快推出新黃金管理辦法,設立黃金經紀公司,進一步開放黃金進出口權,支持大型黃金企業或商業銀行開展黃金回購業務,對地下炒金進行教育、規范和整頓等。
了解更多黃金資訊請訪問中國黃金報官網www.gold.org.cn
感謝關注中國黃金網chinagoldnews 敬請分享
中國黃金網客服010-84871308